首页 > 亲子秘籍 > 育儿宝典 > 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

来源:时尚咖    阅读: 3.24K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,如何培养好孩子是很多家长思考的问题,成长过程中也会伴随很多的烦恼,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,家长们应当尽量参与孩子的生活,与孩子共成长。现在分享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。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1

1、宝宝自身因素

宝宝在出生之后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。一些宝宝的性格是比较急的,他们一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就会哭泣,而且爸爸妈妈总是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够把孩子哄好。

还有的孩子,性格是非常好的,一般情况下不会哭,爸爸妈妈特别身心。所以,爸爸妈妈总是会夸奖这些孩子比较听话,脾气好。

2、外界因素

除了宝宝自己的原因之外,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。孩子的性格是受后天的影响的,所以,爸爸妈妈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。所以这些外界的因素有哪些呢?

社会环境的影响

大家都觉得‘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’自己的风格不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。事实上‘近墨者黑,近朱者赤’,要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好的话,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他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,他们会变得比较自卑和沉默。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

相反,要是孩子是在比较好的氛围中长大,周围也比较喜庆,孩子会比较快乐,性格自然外向,话也会比较多。

爸爸妈妈的影响

孩子的性格会比较像爸爸妈妈,同时孩子的性格还会受到爸爸妈妈言行的影响。宝宝平时会观察爸爸妈妈的言行,要是爸爸妈妈不经常笑的话,孩子以后也会变得比较拘束。

要是爸爸妈妈性格很好,喜欢结交朋友,平时也经常逗孩子开心的话,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也会比较开心,性格也会比较外向。

因此,要是你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的话,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。

所以,爸爸妈妈一定要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培养,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。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2

孩童的成长历程,其知识的灌输多少并不一定决定他的成功与否,家庭中起主导地位的还是在于父母,培养孩子重要的性格特性,帮助他成长。

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谐的家庭,多是欢乐多的,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,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无拘无束。没有吵闹,关系融洽似朋友,给予孩子的爱都是自然的流淌,年幼孩童们的获得也就不歪曲,随意而真实。

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给养培育孩子独立的性格,关键是父母在家庭中不要由着自己的心情来左右他。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,好的沟通与控制,他们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晓得怎样来面对父母,更懂得在不需要父母的困境下,自己怎么勇敢的克服眼前的一切。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 第2张

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小的家庭是孩子心中的大世界,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,都是来自父母,父母的正确引导,决定孩子成长的方向。看似一句简单的赞扬,一个拥抱,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。斤斤计较的家庭很难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。

家庭给予的空间是孩子成长的支撑源泉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,重要的是对他们塑造成一个健康的个性,积极的态度,坚韧的精神。他们有自己的自由时间,有自己的思考能力,眼中所看到的`事情没有了家长的束缚,那他们的依赖性就会小的多。拥有勇敢、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成功。

父母的影子是孩子成长的榜样父母的言词,一举一动,爱好,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。营造爱阅读的良好环境,健康的运动爱好,有规律的节奏生活,孩子们在有样学样的带动下,也会步入后尘。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3

01孩子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?

《有吸收力的心灵》一书中提到:儿童性格的形成,取决于他的创造潜能,以及他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。

每个人出生后,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,这些障碍会引起我们不同的反应,造成不同的影响,然后形成了不同的性格。而性格的形成,会在18岁前完成,此后基本不会有多大的改变。

从出生到18岁,可以分为3个阶段:

第一阶段:0-6岁

这一阶段,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础阶段。他们并没有"好"、"坏"之分,即使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的行为很"可怕",但其实,他们在这一阶段是没有道德观念的。

第二阶段:6-12岁

这一段,孩子才开始懂得"好"与"坏"的观念,能判断出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好是坏,也有一定的道德感。这种道德感,最后会发展成社会责任感。

第三阶段:12-18岁

到了第三阶段,孩子慢慢会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,他懂得要为自己所在的集体付出。

这3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的,前一个阶段会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基础。如果前面阶段发展得不好,那么在后一个阶段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。特别是0-6岁的孩子,如果心理没有发展得好,那么性格缺陷很可能会伴随一生,并且越大越"难管"。

02性格"偏差"表现为怎样?

儿童教育学家蒙特梭利,将孩子有偏差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类:进攻性和退缩型。

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孩子,就是典型的进攻型。他自身强壮,遇到事情能依靠自己去解决。但他的解决方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利用身体优势强行使别人让步。

这类孩子,往往还会伴随自私、爱抢人东西、撒谎等。在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,不能安静下来,喜欢打扰别人,并且贪吃。

而退缩型的孩子,则恰恰相反。

邻居家有个小女孩,看上去"特别乖巧"。不管去哪她总是缩在角落里,说话不敢大声,声音缺乏底气和自信,走路也是畏畏缩缩的。这类孩子似乎很"省心",听话,不调皮,不惹事。

但父母也会烦心的是,她做什么都很被动、消极。要她接触新事物、去到新的环境中,她总是怯弱退缩,还动不动就哭,需要安慰。

同样是从小婴儿长大成人,为什么一个人的性格却千差万别?

03性格缺陷,与养育方式有关

《童年的秘密》一书中指出:"孩子性格的差异,大多与父母不同的养育方式有关。"

出现性格缺陷的孩子,家庭中往往有这些养育方式:

① 伤害孩子

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让人特别揪心的视频,视频中一男子手持衣架用力抽打三个孩子。他不顾孩子们的跪地求饶和大声尖叫,高高扬起手重重落了下去,把衣架都抽打变形,而孩子们也疼到身体都扭曲了。

很多家长坚信,惩罚能让孩子变得更好。但换位思考,如果工作没做好,领导也以我们惩罚孩子的那一套用在我们身上。第二天我们还会充满阳光、朝气蓬勃地去上班吗?

不会!

孩子的性格好坏是怎么形成的 第3张

大人如此,更何况小孩。在童年时期受到家长暴力对待的孩子,性格往往会出现偏差。要么坚信自己"确实很坏",处处表现出来就是个"坏孩子"。要么坚信自己不值得被爱,而时刻讨好于人,胆小自卑。

② 忽略孩子的内在需求

小侄子每次在家,他妈妈总是念叨:"一天到晚就知道发呆,也不知道自己找点事做。"这时候,侄子就会情不自愿走进房间打开书,但第一行还没看完,他就坐不住了,东张西望。而妈妈自己,则躺在沙发上玩手机。
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他的大脑也在快速发育。如果父母不能陪孩子找到兴趣所在,让大脑得到填充。那么他就会出现"精神饥饿",表现出无所事事,反应迟钝等。

③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

我们常会看到,有些家长会特别"好心"。帮孩子做好了一切事情,家务、整理房间、背书包等。孩子对自己的事、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,只管吃喝享受就行。

其实,大脑的内在活动,体现在手的外在表现中。孩子只有通过手的创造,才能发展出对周围环境的热情很兴趣来。当他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时,他的心理才会得到滋养,变得自律。否则,他就会通过手去破坏,达到要创造的目的。

04养育一个好性格孩子,我们该怎么做?

性格决定命运,一个阳光开朗、大方自信、善解人意的孩子,相信他未来也不会太差。作为父母,我们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着懂事、善良、体贴、温润如玉这样的优秀品质。

那我们可以怎么做,能让孩子有着良好的性格,而避免出现偏差?

1、 让孩子有事可做

孩子只有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时,他的大脑才不会游离,去想一些脱离现实的东西。最简单的,就是从小允许孩子参与到我们生活中来。

孩子从出生开始,就在不断模仿。模仿我们说话、走路、穿衣、做事等。他要通过模仿来学习,也通过模仿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融入到我们大人的生活中来。当孩子想要帮你洗衣、扫地、摘菜的时候,不要"为了爱"赶走他们。

让他加入进来,即使他做得慢且效率不高,还经常"帮倒忙"。多一些包容和鼓励,多给一些机会,慢慢地,他就能独立做好了。等大一点,就适当让他做一些家务活,他会明白,作为家里的一份子,也能贡献一份力量和价值。

当孩子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时,他的精神才能得到发展,并且完善个性、健全人格。他也会坚信自己是有个有价值、有能力的人。

2、 不要打断"连续"行为

不打断孩子的连续行为,就意味着我们要避免成为"操心重"的家长。

你会发现,当孩子在认真思考一件事情时,你走过去替他分析一通,告诉正确答案。这时,孩子不但不会感激你,还可能大发脾气。明明是为他好,为什么他还会生气呢?

这是因为,你的介入打断了他的连续行为。这让他有挫败感,认为自己无能、不被信任。

当我们看到孩子全神贯注在做某一件事时,最好在旁边等他,不去打扰。能连续完成自己行动的孩子,当他做完那一刻,精神会特别满足。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,从而产生出勇气和自信。他也能逐渐能理解不同行为间的关系,正确判断出自己行为的意义。

3、 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

一个精神饥饿的孩子,他的思想往往会变得漫无目的,不知道该怎么来发展自己的个性。一个童年期被父母伤害的孩子,他们会变得敏感自卑,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。

孩子的感情非常细腻,特别容易受到亲近之人的影响。当孩子做错事,避免使用惩罚、指责、羞辱等方式来解决。用正确的方法,引导孩子明白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。

另外,多关注孩子的情绪,与他共情。当孩子伤心的时候,不要否定他的感受,认为他是错的、不好的。感同身受,去理解并接受他。让他相信,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,并学会依靠自己去面对和解决。

还可以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,来满足他的精神需求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,就会表现出对某一方面的热情。多鼓励他们尝试,并且深耕。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孩子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灵升华,并且生出很多美好的品质来。

怀孕手册
新妈手册
育儿宝典
孕育饮食
早期教育
母婴用品